长城的长度是多少公里

长城的长度是几许公里

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,它不仅是古代防御的象征,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毅力的结晶。然而,提到长城的长度,很多人可能只知道“万里长城”这一说法,却并不清楚其具体的长度到底是几许公里。

根据民族文物局和民族测绘局的联合调查结局,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为21196.18公里。这一测量结局包括了自公元前7世纪到17世纪中叶,各个朝代修建的防御工事。其中,最为著名和保存较好的则是明长城,长度为8851.8公里,东始辽宁虎山,西至甘肃嘉峪关,蜿蜒穿过10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覆盖156个县域。

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战国时期,最初是各个诸侯国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小规模防御工程。在经历了秦、汉、唐、宋、明等多个朝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后,长城的规模逐渐扩大,成为了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宏伟结构。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开始大规模整修和扩建这些防御工事,从而开创了“万里长城”的称谓。秦长城在当时以石材为主料,整体设计便于在险峻的地形上进行构建。

汉代作为长城建设的另一个高峰时期,西汉武帝为了驱逐匈奴,加强了长期以来长期维护的长城,进一步拉长了其总长度。与秦代的长城相比,汉长城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建造材料,并重视保持区域的军事供给。虽然许多长城遗址随着时刻的推移已渐渐消失,但依然在草原和戈壁之间留有古老的痕迹。

进入明代,伴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和边防压力的加大,长城建设达到了顶峰。这一时期的长城不仅在技术上更加成熟,工程规模也空前庞大,成为了长达八千多公里的防线。这一时期的长城不仅幸存至今,许多观光景点如八达岭、居庸关等都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去处。明代长城的设计考虑了防御、养生和交通等多方面影响,使其不仅是一道防线,还是一条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通道。

长城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着防御的理念,它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文化。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与和平,长城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既是古人守护民族和民族的象征,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名片。如今,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文化遗产,不仅是中国的骄傲,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。

拓展资料而言,长城的总长度为21196.18公里,其中明长城的长度为8851.8公里。这座秀丽的古代防御工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,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决。无论是从历史、人文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,长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值得我们珍视与保护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